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9 18 乙巳年七月廿七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城事|用爱与知识“浇灌”格桑梅朵

作者:王蔚然 时间:2025-08-28 09:13:43

“你好呀,椰子哥哥。”

从西藏支教回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陈声杰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群天真烂漫的小孩,穿着红白相间的校服,围着他,嘴里念叨着这句话,脸上的笑容比格桑花更灿烂。

恍惚间,时间回到20228月,那时的他怀揣着赤诚,跨越三千里山河,跟随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奔赴雪域高原——来到素有“太阳宝座”“西藏小江南”美誉的林芝市,开启为期3年的教育援藏生涯。

而如今,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中山工作组已圆满完成3年援藏任务,将接力棒交给第十一批援藏工作队。陈声杰也回到了中山,但那份跨越山海的雪域情缘,早已在心中盘根错节,生长为永不凋零的格桑梅朵。

“椰子哥哥”的一把火

1986年出生的陈声杰,是中山市龙山中学的一名体育与健康高级教师。林芝,是他人生中抵达的第一片雪域高原。

初抵林芝,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给了他一个近乎窒息的拥抱。稀薄的空气,像无形的重锤,让他的每一次奔跑示范,每一次口令呼喊,都伴随着肺叶的撕裂感和眼前短暂的眩晕。“那不是疲惫,是身体在高原面前最诚实的挣扎”。

最初的雄心壮志,也被这生理极限不断挑战,挫败感如影随形。


支教期间,赫海燕(中间黑色衣服)利用课间时间给藏文班的孩子们答疑解惑。


在林芝市八一中学,陈声杰(右一)向学生们讲解跳绳运动的技术和要点。


赫海燕(最后一排红色外套)前往墨脱县中学参加2024年学考备考督导工作。

转机,发生在孩子们奔向操场的瞬间。那些奔跑的身影,带着高原特有的、无所畏惧的欢腾。他们的眼睛那么亮,像正午的太阳,毫无保留地、直直地投射过来,里面盈满了对运动最原始的快乐与渴望。陈声杰说,那时的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跨越山海的意义,就在这一束束光里。

他开始卸下“老师”的架子,努力融入这片雪域。微信昵称“椰子哥哥”,成了意外的桥梁。

“嘿,小伙子,动作帅!不过嘛,跟椰子哥哥比还差点意思!”操场上,刻板的指令被轻松诙谐的调侃取代。陈声杰渐渐读懂,这些高原的孩子,有着小大人般的倔强灵魂,渴望的是平等的对视与拥抱。

身份的微妙转换,让“椰子哥哥”成了孩子王。尊重与亲近,在汗水浸透的衣衫和清脆的笑声中,悄然生根。

202211月,陈声杰踏上了通往“莲花秘境”墨脱的崎岖之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在平均海拔仅400米的墨脱县中学,一堂生动的立定跳远示范课,让师生们乐此不疲,当地体育老师与教育局领导甚至特意到场聆听。

路途的艰险,在察隅县之行中再次显现。202312月,为了赴察隅县中学送教,他提前一天从林芝市八一中学出发。车轮碾过山多路险的颠簸,穿越海拔4782米的色季拉山口与4900米的德姆拉山口,近12个小时的跋涉,只为赴一场知识的约会。当看到孩子们在海拔2300米的操场上,无忧无虑地追逐着飞盘的身影,所有的艰辛都化作了值得。

3年时光,陈声杰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教学,而是渴望留下些更深沉的东西。他积极参与自治区课题研究,并主导申报了市级课题《“组团式”教育背景下林芝中山两地体育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一个理念在他心中愈发清晰:“援藏,不该是我单方向地给予,更应是两地教师共同点燃,并肩生长的旅程。”这颗“学习共同体”的种子,正是中山工作组倾力构建“一支带不走队伍”的核心愿景。

3年援藏工作结束时,陈声杰在日记中写道:“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我和学生们互相照亮对方。”

用爱浇灌的3年时光

外表柔弱、内心勇敢坚强的蒙古族女人,是赫海燕给自己的评价。

20228月开始,作为广东省第十批“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中山市小榄中学英语高级教师赫海燕,踏上了前往西藏林芝八一中学的3年支教路。

生平第一次,洁白的哈达带着高原阳光的温度和藏地纯净的祝福,披上了她的肩头。“厚重而温暖,仿佛被一种神圣的力量轻轻环绕。”那一刻,赫海燕在心底立下无声的誓言:要用爱与责任,用心浇灌这3年时光。

然而,现实的课堂远比想象中更具挑战。语言文化的隔阂、学生基础参差、青春期特有的顽皮捣蛋……最初的热情,很快被日复一日琐碎的难题消磨出疲惫的痕迹。挫败感,如同一个无声的旋涡。

直到那个细雨迷蒙的4月。下课铃刚响,怯生生的小手递来一束沾着雨露的花。“老师,送给你。”“为什么呀?”“因为……你就是花一样的老师呀!”

孩子质朴的话语,像一道闪电劈开了赫海燕心中的阴霾。她凝视着手中这束不起眼的、却顽强绽放在高原风雨中的小黄花,豁然开朗。

“在西藏,格桑花(格桑梅朵),不正是如此吗?平凡坚韧,向阳而生。”她顿悟:教育,远非冰冷的分数,而是在孩子心田播撒希望的种子,守护其如格桑花般顽强生长。

育人,更要育心。

此后的课堂,严厉中揉进了更多的理解和温度。学生扎西在赫海燕严厉教训后仍“嬉皮笑脸”地向她发射爱心,小马同学被“罚站”后仍给她找纸巾擦汗水。这样令赫海燕感动的瞬间数不胜数,她说,“我容得下他们犯下的所有小错误”。

2023年岁末,赫海燕被抽调去拉萨闭关出题阅卷,连续5天没有网络电视电脑。同住的白玛问她:“来西藏工作3年,除了教学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肩负示范引领大任,探索教育教学的创新之路,是不是要另谋高就,追求仕途?”这也是不少人的猜测,但于赫海燕而言,这不过是在圆自己职业生涯的一个支教梦。

援藏工作交接时,陈声杰的行李箱里摆放着几十条学生和同事送他的哈达,上面写着“扎西德勒”的藏文祝福。

赫海燕则带着一叠厚厚的相片,“这3年是我人生一段刻骨铭心、意义非凡的经历。这里可爱的孩子们,这片神圣的高原净地,永远是我最珍贵的记忆”。

他们留给林芝的,不仅是奖杯与课题,更是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和一份跨越山海的教育情怀。

在工布江达县,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中山工作组联合岭南师范学院,6批共计116名大学生志愿者,如点点星光,洒向乡镇学校,弥补着师资的沟壑;“中工教研大讲堂”的讲台上,18192名中山教育人才,跨越山河而来,将知识与热忱倾囊相授,6200余名师生的眼眸被新知点亮……


来自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娘蒲乡中心小学的五年级学生白桑在电脑前调试机器人。


《漫舞卓姆》 (摄影|陈伟文)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