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9 18 乙巳年七月廿七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news@163.com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物华录|中山“老屋”重现芳华

作者:何淼 时间:2025-09-04 08:53:36

中山市孙文中路这条1.1公里的老街,自2024年改造工程完工后重新热闹起来。老骑楼洗去尘埃,露出原本淡雅的模样;一家家新店铺陆续开张,道路两旁的玉兰树影婆娑,街面显得开阔明亮。

漫步其间,目光被一幢青灰砖墙的老宅吸引——孙文中路133-137号。这栋曾为危房的229平方米老屋,竟藏着市级文保的精工细作。中山城建集团建设团队的匠心雕琢,让它如沉睡的蝶蛹悄然蜕变:青砖黛瓦间,雕花窗棂重现时光的纹路,“修旧如旧”的匠心,让老建筑在喧嚣街巷中静默复苏,重绽芳华。

危房改造揭开一段尘封历史

“谁能想到,这座屋顶坍塌、墙体开裂的危房,竟藏着如此精美的古建瑰宝?”中山市建安物业拓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帆站在修缮一新的庭院里感慨。

2023年初启动的一次全面排查中,孙文中路133-137号被标注为“严重隐患”的危房引起项目团队注意:坍塌漏雨的屋顶、倾斜的木梁与杂草丛生的院落,掩不住石柱基础上隐约可见的祥云纹饰。

清运出十余车瓦砾后,建筑轮廓逐渐清晰——二层砖木结构的屋宇,石木混合立柱撑起十字榫卯大梁,檐下木雕虽蒙尘却形制考究。“房子的结构和布局,看起来像是祠堂。”施工人员凭直觉推断。


孙文中路 133-137 号将成为主题餐吧,目前正在装修中。

面对这座身份成谜的老建筑,项目团队开启“侦探模式”。项目团队辗转通过“中山历史”公众号的自媒体博主“中山吱吱熊”,收集了一批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包括《中山县政年刊》(1929年冬)、20世纪30年代地图、报纸等,线索汇总均指向一个方向——该建筑可能是郭氏大宗祠。项目团队这才意识到,手上这幢破败的老宅,竟是香山古城文化的“历史遗珠”。

“建筑刚好处在香山古城的黄金线上,我们确立了改造的方向——活化利用。”何帆表示,项目团队决定在保护城市记忆的前提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精心修复建筑原有的结构和风貌,力求保全建筑的历史韵味。

时光褶皱里寻找建筑“前世今生”

改造设计方案由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团队操刀,他们查阅大量历史文献,现场查看建筑结构布局,实地走访附近居民,全面了解这座建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

“二楼梁柱榫卯咬合的精密程度,跟市级文保单位西山寺大雄宝殿如出一辙。”参与设计的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建筑设计师郭桢权表示,经过对香山古城内的古建筑进行踩点,设计团队发现西山寺大雄宝殿的木梁柱、椽子、瓦片等建筑节点样式都和这幢老建筑一样,以此推断两者的建设年份相近。

改造施工过程就像精细的考古发掘,每揭开一层都有新发现。中恒建工公司的老师傅用毛刷轻扫墙灰,一片牡丹缠枝木雕渐渐显露真容;工匠小心翼翼地凿开那层厚重的水泥抹灰批荡,露出粗壮的原木拱构和精美的木雕纹饰。

“改造融合排危加固和古建筑保护双重理念,最终建成城建集团首个老旧物业改造代表性项目。”何帆表示,项目团队通过增设构造柱、圈梁、格构梁对建筑进行整体加固,不仅有效保护了建筑的原貌,还显著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为集团后续老旧物业加固改造积累了宝贵经验。

活化新生为中山文旅添色

从改造开工到完工,孙文中路133-137号只用49天完成美丽蜕变。改造后的建筑保留了岭南祠堂的岁月痕迹,同时糅合了中山侨乡建筑特有的南洋风情,与孙文西路沿街建筑风格相互融合。

“真正的保护不是做成标本,而是让历史空间重新参与城市生长。”何帆表示,孙文中路133-137号建筑改造盘活是中山城建集团首个城市风貌建设、老旧物业改造以及市属国企投资运营“三位一体”新模式项目,创造了将城市风貌建设和老旧物业改造紧密结合,为中山文化兴城建设贡献了力量。

目前,中山市建安物业拓展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创新物业经营模式,孙文中路 133-137号已成功招租,一家经营冷饮、简餐的主题餐吧已进驻,目前正在装修阶段。这种“微改造+功能重组”的模式,既延续了建筑作为宗祠、民居、商号的更迭,又为老街注入了文化消费新场景。


孙文中路133-137号修旧如旧,保留了岭南祠堂的岁月痕迹。


造型别致的屋顶装饰重现。


围墙石柱的装饰构件依旧保留。


改造后的老宅不仅保留了岭南祠堂的岁月痕迹,还融入了南洋风情,与周边建筑风格和谐统一。

摄影|缪晓剑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