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生卓玛次仁在广东工作两年了,“两年时间里,我成长了很多,也变得更加自信、坚强”。在此前举办的“雪域高原粤藏情”就业援藏巡回宣讲活动上,卓玛次仁回到家乡工布江达县,讲起了自己在广东的工作生活趣事,以亲身经历鼓励自己的同龄人放下思想包袱,踊跃到西藏以外的地区就业,开拓视野、提升自我,“我在广东等你们”!
这位曾因“怕不适应”犹豫再三的藏族姑娘,如今已成为藏区同龄人“走出去”的鲜活榜样。她的蜕变,离不开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中山市援藏干部向坤山和同事们铺就的就业金桥。这样的变化,也让工布江达县人社局局长达娃玉珍感触良多。
达娃玉珍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份全县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这几年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本地岗位供给有限,藏区的就业压力像座山。”她坦言,西藏自然资源优渥,人文风俗与内地省市差异较大,藏区青年受限于地域和观念,面对“走出去”就业时总带着“怕气候不适应”“怕文化有隔阂”的顾虑,不少人宁愿待业也不愿迈出第一步。
这样的困境,在2022年6月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中山市7名援藏干部人才)进驻后迎来转机。在工布江达县援藏期间,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创新实施“惠民三到行动”,即看得到、用得到、感受得到,明确在医疗、就业、教育等9个方面开展29项惠民工程和暖心活动,着力解决林芝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工布江达县工作组组长谢凯现场查看网络直播招聘情况。
远赴工布江达县开展援藏工作前,向坤山的工作单位是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他看来,“就业援藏,首先是精准开发就业岗位,只有岗位适合,才能吸引藏区毕业生异地就业”。因此他不断推动中山市与工布江达县两地人社系统密切配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积极开展“定制式”“组团式”“片区式”援藏就业工作,致力于把“中山岗位”送上雪域高原、送到藏区毕业生“家门口”,为工布江达县高校毕业生赴粤就业开辟新通道。
“没有岗位,就征集开发岗位。”通过与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积极协调沟通,向坤山成功与中山公交集团、中山市TCL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对接,开发高校毕业生及农牧民转移就业岗位50余个,推动工布江达县进一步拓宽高校毕业生及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渠道。
2023年春天,一场由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高校毕业生农牧民就业专场招聘会送上了雪域高原。求职者拿着简历在各招聘摊位前来回认真筛选,招聘人员热情地推介着岗位的工作内容及薪资待遇。当天,广东和胜铝材、中山可可康制药、广东汉普人力资源等30多家企业带来的300多个岗位受到求职者热捧,一个上午就吸引200多名求职者前来咨询。
向坤山介绍,除了举办招聘会外,2023年,工布江达县还先后与中山市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签订《就业援藏合作协议书》,与中山市6家重点企业签订《共建就业基地合作协议书》。两地通过搭建互通交流平台,构建有组织的劳务输转对接机制,不断强化中山市对工布江达县籍劳动力的吸引力、影响力、聚集力,切实提升跨省转移就业劳动力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中山企业与工布江达县劳动力就业增收“双赢”。
岗位有了、渠道通了,藏区群众的“信息壁垒”和“心理壁垒”成为就业援藏顺利铺开的另一个“拦路虎”。这位有着多年人社工作经验的援藏干部,与工布江达县人社局紧盯时机,广泛动员就业服务站、就业服务所工作人员,通过政策宣传、市场分析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及农牧民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充分调动高校毕业生及农牧民群众区外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段时间里,向坤山带着团队跑遍了工布江达县9个乡镇,常常坐在藏区群众的藏式民居里聊心事、算收益。
那一年,率先从藏区出发,确定“点对点”“组团式”赴中山就业就有17人,其中高校毕业生9人、农牧民群众6人、“雨露计划”毕业生2人。在向坤山等援藏干部和中山市、工布江达县两地人社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跨省转移就业行程实现“出家门就上车门,进公司便稳就业”。亲眼看到中山企业的住宿条件、工作环境、生产车间等情况后,17名从藏区而来的群众放下了心里悬着的大石,纷纷表示“要在这里好好干”。
紧接着,2024年,工布江达县又有15名高校毕业生赴广东依顿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业。2025年,西藏定日县发生地震灾情后,向坤山所在的中山援藏工作队又组织20名当地的农牧民及高校毕业生到中山TCL公司就业。来中山就业的这些藏区群众中,大部分进了企业,也有一部分在这里参加“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还有人进了小榄镇国有企业工作。这些双向奔赴,让就业援藏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共赢”。
每一个岗位的匹配,都包含着中山和工布江达两地人社干部沟通的成果。“与简单‘送出去’相比,我们更希望他们‘留得住’。”达娃玉珍说,有的就业者适应不了广东的天气和饮食,有的迟迟不能融入当地工作氛围,人社部门都会第一时间跟进了解,帮助给出解决方案。“当然也有好消息,有时看到这个工资涨了,那个拿到全勤奖了,会感到由衷的高兴。”达娃玉珍真诚说道。在她看来,积极推动藏区毕业生“走出去”就业,既有利于实现高质量就业,也有利于民族间融合发展。
数据统计,3年来,两地人社系统不断与中山企业沟通对接,推动6家重点企业与工布江达县共建就业基地,成立劳务协作站,共计开发就业岗位3150个,切实打通高校毕业生及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渠道。
按照计划,两地将进一步增强“中山市—工布江达”劳务协作站品牌影响力,丰富就业援藏形式、强化就业援藏服务,推动工布江达县高校毕业生和农牧民群众在外“稳就业、好就业”,着力培养一支民族团结“先遣队”、增收致富“生力军”。
援藏工作队组织开展就业招聘会。
《友谊赛》(摄影|陈立维)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