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1 08 甲辰年十二月初九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城事|香山茶韵 穿越千年

作者:闫莹莹 时间:2023-05-17 16:30:00

茶与中山最为知名的一段渊源,来自于孙中山先生。

“茶为文明国所既知已用之一种饮料”是孙中山对茶的定性评价。他之所以向国人推介茶,不仅茶实乃“廉良之物”,且茶具有恬淡清和、高雅意趣的品性。 

孙中山先生不仅爱茶,还在《建国方略》和《建国大纲》中,一再向国人推介茶的作用和功效,更将之提升到民生的高度来认识,在《实业计划》中积极倡导振兴中国茶业。


《制茶图》之《拣茶》-作者佚名,19世纪初,欧洲纸本水粉,广东省博物馆藏,选自展览“焦点——18-19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


《制茶图》之《茶行》- 作者佚名,19 世纪初,欧洲纸本水粉,广东省博物馆藏,选自展览“焦点― 18-19 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


《制茶图》, 阿罗姆底稿,19 世纪,铜版画,广东省博物馆藏,选自展览“焦点― 18-19 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


《珠江南岸运茶图》, 作者 廷呱(传),约 1855 年,通草纸水彩,广东省博物馆藏,选自展览“焦点― 18-19 世纪中西方视觉艺术的调适”。

事实上,中山人与茶的渊源颇深。《香山县志》载称:“五桂山有神仙茶……”据《中山市农业志》记载,茶树栽培在珠江三角洲已有1000多年历史。在20世纪70年代,五桂山兴建知青茶场,时至今天,茶楼里的“一盅两件”仍是中山人生活的日常。

饮茶,是中山人的习惯

古香山(包括现中山市、珠海市、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广州市、佛山市部分地区)是孤悬珠江口外伶仃洋上的岛屿,“土旷民稀”。

南宋起,历次战乱中,中原人和江南人大规模南迁,使得境内人口不断增多。自古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南迁到此的人们仍然保留着喝茶的习惯。

郭昉凌在《孙中山与茶为国饮 孙中山知茶爱茶  中山人种茶品茗》 中还提到,改革开放前,在中山南部地区,常见农家人自制梅叶茶。尤其在炎炎夏日,人们在田间劳作后回到家,将它喝上一口,甘甜解暑,疲劳尽消。土制的桑叶茶更被广大妇女视为调理身体的极品。

在中山,茶楼文化至今兴旺。它可以追溯到明清。清以前的茶楼大都在悦来路一带,晚清较有名的如茗园、太白楼等,20世纪初逐渐扩展至孙文路,均是粤式茶楼,与饭馆合二为一,只做早市,午、晚市经营饭餐。天未亮,茶客就上茶楼品茶,一壶茶、两件点心、几份报纸,悠然自得度过晨光。

茶园,是五桂山的一道风景

在茶叶种植方面,有史料可查,在清道光(1821~1850年)以前,已有人利用野生茶和栽培茶树了。《香山县志》载称:“五桂山有神仙茶,乡人于清明前后穷日搜摘,无过两;凤凰山(今珠海市)茶叶清馥,近山人采之;黄杨山(今斗门)茶,寺僧所贵重,用以供客老;万山(今珠海市)茶,解暑避胃气。”“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恭常都同会乡(今属珠海市)里人莫雄墉始于其地种茶,其味清凉,可比清远所出产者。”可见距今170多年前已栽培茶树,当时名曰 “茶园茶”。

尽管中山个别地区茶树栽培历史较长,但都是零星分散,产量有限,大量茶叶还要靠外地供应,一直到明代以后才形成比较集中产区。清末期间(1879~1910年)从佛山等地输入茶叶价值达5万元(银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业有了长足发展,中山也增添了新的茶品种。

20世纪70年代,多批知青被分配到五桂山白石坳、牛轭潭、石莹桥、和平、银坑、大寮等地,兴建茶场,拓荒种茶。仅是白石坳大帽山岭的知青茶场,占地面积300多亩。荒山开茶园,异地种茶树,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以空前的热情与毅力,将外来茶种转成了“本地特产”,不仅生长良好,还因五桂山特有的土壤、气候滋养,形成了口感浓郁的地域风味。“五桂山茶叶”一度成为当地市场的名优产品。

1988年是茶叶种植的鼎盛时期,早期各茶场茶叶制作采用人工机械结合,后来五桂山茶场全部实现机械制作茶叶。由于各种原因,桂南、长命水管理区的茶场于1991年先后荒弃。

2000年到2017年前后,五桂山茶场及市林场茶场先后由私人承包,尝试复产,但由于复原的茶园规模太小,无法采取机械化和标准化操作,只能用手工揉茶、炒制,所做出来的茶叶品质尚不稳定。

“前人种茶后人采”

2022年,中山市古琴协会成立了中山市香山古道知青茶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昔日的五桂山茶场进行保护性开发。一度荒芜的知青茶场焕发了新的生机,茶场目前已复原茶林100多亩,并修复了原知青茶场旧址。


五桂山内的茶园仍是游客们眼中的一道风景。

“前人种茶后人采。”现任知青茶场制茶总监林光明是国家一级评茶师,作为一名老制茶人,他在老家福建福鼎,也参与运营着由知青们当年开辟出来的千亩茶场,在他看来,五桂山的茶是知青们留给后人的财富。以当地茶叶施以各种制法,其中五桂山红茶最为宜人。

“茶香分品种香、地域香和工艺香。”站在百亩茶园中,林光明将茶的故事娓娓道来,从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焙、复焙,五桂山红茶的制作过程仿如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短短两三个小时的日晒萎凋,会产生特殊的清新型花香味,给五桂山红茶带来不同的口感。”为了让五桂山红茶的出品更趋稳定,身为制茶师的他也正在携手专家一起制作“香山之品五桂山红茶”的产品标准,对五桂山红茶的技术要求、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试验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规范。

与此同时,在大尖山附近,也有爱茶人士在原茶场的基础上又开垦了约300亩的有机茶园,主要品种是云南大叶茶发展而来的英红九号。

不久的将来,重遇来自五桂山的茶,身为中山人的你,不知会在其中品出哪些属于你的回忆?


参与茶山活化的五桂山知青茶场制茶总监林光明接受记者采访。(摄影|明剑)


前人种茶后人采。(摄影|明剑)


五桂山内,人们在晾晒萎凋茶叶。(资料图片)


春茶时节,新绿萌发。(摄影|明剑)


大尖山茶园,茶汤清洌,凝聚五桂山的天地灵气。(摄影|孙俊军)


编辑 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