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PICTORIAL
2025年01 08 甲辰年十二月初九 有奖新闻热线:88881111
国内统一刊号:CN44-0126  代号:45-47  中山日报社出版  Email:zsrb@zsrb.cn
主管:中共中山市委宣传部 主办:中山日报社 发行范围:海内外

城事|推开门扉 回到唐宋

作者:廖薇 闫莹莹 詹琪琳 时间:2023-05-18 11:19:05

以茶为媒,追根溯源,其实也是文化寻根的心灵之旅。茶汤之中,乃心之所安。

推开一扇扇小小的门扉,如同推开一扇扇时间的“任意门”:门外是21世纪的行色匆匆,门内是脉传千年的人文之美。在中山一些茶空间,我们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与轻盈,在茶事细节中感受人与茶、与境、与器的和悦共振。

宋韵点茶中的浮云之美

近年来,在影视剧的推动下,沉寂多年的宋韵点茶也成为诸多文艺爱好者们的雅好。 

这天,在中山市南区街道“左琴右茶”茶艺馆内,古琴师郑强特意呈现一道宋韵点茶。“很多人感觉它像日本的抹茶道,其实它是后者的鼻祖。”郑强采用的茶具来自他家乡福建的“建盏”,是宋徽宗最为推崇的点茶器皿。今人借当代技术、以宋代工艺研磨精筛的茶粉,省去研磨的麻烦,但点茶的过程,仍保留了当年的仪式感。


在中山一些茶空间,年轻人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与轻盈,在茶事细节中感受人与茶、与境、与器的和悦共振。(摄影|孙俊军)

点茶的关键步骤是“七汤点茶法”,但见郑强执汤瓶分七次往茶碗里注水,随后动作,或是来回击打,或是回环搅动,在茶筅的不断“击拂”之下,一层细腻的云雾逐渐生起于茶面。它与茶盏相互衬托、黑白分明。

茶客举盏轻抿点茶,口感意味深长。此时,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浮云般的汤花,细密似堆雪,在盏面之上凝聚,离散。这美丽稍纵即逝,只是一面之缘,无法留住,却上心头。

“平行空间”里邂逅“饮子”

后世谓之茶,在唐代称之为“饮子”。“饮子”原是指不规定时间、剂量饮服的中药汤剂,后来才逐渐演变为用果品、香料、药材等熬制而成的草药茶饮。如同今时的饮品店一样多,饮子是唐朝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园·茶觉”,一处以茶入禅的东方美学空间。(摄影|孙俊军)

“饮子讲究好材料现抓现煮。注重于香料的品味,材料的搭配,养生又健康。”1998年出生的郑锦聪自幼习古画,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他便开始研究起盛唐时期的茶饮与茶食,并在中山建起了仿唐的“饮子肆”—―无需阁。

从石岐街道湖滨中路车水马龙的次马路拐进一条窄巷,便是“无需阁”所在。阁主郑锦聪自号“无需子”,他一身唐装打扮,正在亲手为客官制作饮子、茶食。


花下抚琴,闲时品茶,是古琴师郑强的日常生活。(摄影|孙俊军)


仿唐代的饮子,拂青碧玉盏。(摄影|文波)


千年以来,茶筅仍是点茶的必备工具。(摄影|孙俊军)

郑锦聪以唐代煎茶法制作了一壶荔枝膏水饮子。先将肉桂、丁香、乌梅置于石碾中碾成末,再将春砂仁以木杵捣烂。同时炉上煮一壶水,“唐朝人煎茶讲究水要三开。”水刚开时,水如鱼目微有声,谓之一沸。缘边如泉涌连珠,谓之二沸,这时用瓢舀出一瓢开水为泡制春砂仁备用。再拿双竹筷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石碾中的末从中心倒入,煮至腾波鼓浪的三沸。再将二沸时泡好的春砂仁一并倒入壶中,静待少时,便是一壶香气四溢、酸甜入口的荔枝膏水。

阁中其他饮子的名字也别有意趣,如碧云天、丹凤饮、苏子饮、桂枝玉露、玉液仙,与之匹配的茶食同样是唐时市井中很受欢迎的点心,如杏仁酪、樱桃酪、金银夹花平截、胡麻饼等。来无需阁的食客,大都始于新奇,而后忠于其味,其中有不少古风爱好者。

“茶觉”空间里的东方禅思

以茶为媒,通过空间的设计,营造茶韵禅意,人在当中喝茶,共同构成传统茶文化的情境意趣。这同样也是欧潼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和一名爱茶人,在石岐河左岸的“随园·茶觉”的茶主题空间里表达的文化概念。

它包括两个院子,九个茶空间以及一个可容纳二十人的随心书院。茶室加院子大概300平方米。除一处户外茶席外,每间茶室并不是完全封闭的空间,而是通过设计巧妙地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

与庭院相通的“窗”没有玻璃,且低矮而接近地台,坐在室内的人能看见室外的行人走动,却看不见对方的上半身,室外的人也同样看不见室内人的头部,意在彼此互动但留有隐私。

最后完成设计的“何陋轩”,是一间茶书房。此处的桌旗以长长一方宣纸替代,桌沿压上一个酒埕状的花器,内插一枝向外延伸的桂花,顶光把它的影子投在宣纸上,“写”下一幅水墨画。

事实上,以茶入禅的东方美学空间理念,一直贯穿在建筑设计师欧潼20多年的从业生涯里。师法自然,因地制宜,他在实践与交流中体悟,仿佛参透了“半空半有乃人生”的禅意。


“随园·茶觉”一角。(摄影|孙俊军)


“左琴右茶”茶馆栖身于南区街道曹边的老侨房内。(摄影|孙俊军)


“无需阁”,是一间仿唐的“饮子肆”。(摄影|文波)


宋韵点茶采用“七汤点茶法”。(摄影|孙俊军)


“无需阁”,两人玩起投壶。(摄影|文波)


“无需阁”阁主郑锦聪身着唐朝服饰,正与友人对饮。(摄影|文波)


编辑 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