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初六,中山市南朗街道崖口村村民都会用一场延续百年的习俗——崖口飘色巡游,来祈求这一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崖口飘色最早可溯源至唐代“耍菩萨”祭祀民俗,自清代同治年间延续至今已逾百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往,这一盛大的巡游场面,总会以纪实的方式出现在摄影师的镜头里,但在中山摄影师冯卫权的作品中却能看到一种完全不同的飘色。他以历史为底色,以创意为笔触,用画意的方式呈现出非遗文化的鲜活切面,为记录非遗题材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路。
沉迷摄影比赛 升级速度如“坐火箭”
2010年,冯卫权拿起相机,踏上了摄影之路,一入行就得到李英中、肖柏成、梁厚祥、张鉴来、文智诚等老师细心指导。在审美方面,冯卫权有着优于常人的天赋,虽未经历过任何的艺术培训,但拍摄出来的作品总能得到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冯卫权
和所有刚入门的新手一样,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冯卫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沉迷在各种摄影比赛中。从人文活动到城乡风光,从体育运动到街头摄影,征稿启事要求拍什么,他就拍什么。
经过无数次的实战,他的摄影水平得到了不断提升,同时也积累下了许多奖项。在短短三年时间内,他便从中山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一路升级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速度之快让人惊叹不已。
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冯卫权不得已离开了摄影圈。当十年后再次回归时,他却发现没有了“积分升级”的动力,拍摄热情也远不如当年那般高涨。此时,他的内心产生了一个朦胧的想法——拍专题。可一想到那些感兴趣的题材不是没条件和资源拍,就是已经被大众“拍烂”了,他一时也不知该从何处下手。
正巧这时首届中国中山郑景康摄影培训班开班了,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并成功入选,还幸运地分到了在新华社担任30年摄影记者、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刘宇老师的组,正式开始学习专题摄影。其间,他以《我在中山很想你》为题,创作了首部专题摄影作品,他也在实践中逐步意识到,比赛更多的是为甲方创作,专题则更注重表达自我,更考验一名摄影师的创意选题能力、资料搜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拍摄执行能力以及制作出品能力,他的拍摄热情又回来了。
打破常规 画意飘色独具一格
打开“新世界”的大门后,冯卫权开始物色各类拍摄主题,崖口飘色便是其中一个。过去,飘色的巡游队伍都是从田间穿行而过,但现在改为街边行走,少了意境,拍出来的效果便差许多。于是,在文化馆贺亿强老师的提议下,冯卫权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摄友商议,在现场搭绿幕,后期再抠图处理,用肖像的方式来记录和保存飘色。在王国辰摄影工作室的策划下,以及中山市文化馆、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朗街道宣传文化中心和崖口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下,冯卫权等人便开始实施行动,一边准备拍摄道具,一边上门说服巡游队伍配合拍摄。
五月初六当天,天才微微亮,参加巡游的村民们便忙活起来,充当色芯的小童也开始化妆。早上9点,随着一阵阵鞭炮声和锣鼓声响起,飘色巡游队伍开始集结,拍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
他们在现场搭了一个10米长、6米高的绿幕,巡游队伍走一批,他们就拍一批。拍摄几幅之后,幼时看过的线装本小说插图,就突然涌入了冯卫权的脑海中,“画意非遗”的构思也就此成型。回家后,冯卫权很快将构思付诸到了实践中,开始抠图、后期调色、处理细节等。“抠图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尤其是流苏类的部分极难处理,等处理完成后,大半个月就没了。”冯卫权说,为了更好地表现非遗文化,他特意用长卷的形式,将照片处理成国画的风格,淡黄色、极具肌理感的画纸上,12版飘色依次登场,每版飘色再以书法提名,满满的国风感。今年,该组作品入选2023第六届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和第五届国际摄影研讨会暨2023丽水摄影节,在摄影界大放异彩,也为中山记录非遗题材提供了全新的创作思路。
“过去,摄影圈子里很少有人去花心思做后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摄影的表现手法比以前丰富了许多,很多优秀的获奖作品,已经从技术过度到了艺术甚至哲理层面,它比的不再是客观的存在,而是主观的表达。”冯卫权表示,这就意味着,无论在眼界、审美、思想等方面,摄影师都要不断与时俱进,他对崖口飘色的处理手法,亦是此理。接下来,他会持续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拍摄主题,创作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专题作品,让宝贵的文化财富被更好地记录和传承。
编辑 文智诚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