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七点的中山市东区街道柏苑市场,蒸笼般的雾气里飘着肠粉香。阿婆们攥着保温袋往里冲,却不忘和改造后新装的智能垃圾分类箱比划拍照——金属外壳映着晨光,投屏屏保是自拍的跳舞视频,连垃圾袋都自带“分类小贴士”。这幕魔幻现实主义场景,正是中山老旧小区改造的鲜活注脚。
从1980年商品房萌芽至今,中山超300个小区正经历一场集体重生。当推土机碾过,当电梯井架在斑驳的单元门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焕新,更是城市治理智慧的迭代。就像石岐街道的从善坊,百年骑楼被改造成“时光博物馆”,老榕树下的茶座成了Z世代打卡地—―旧时光与新潮文化在混凝土裂缝里奇妙共生。
这场改造绝非简单的“涂脂抹粉”。石岐街道洪家基的电梯更新案例证明,科技赋能能让民生工程“会呼吸”:传感器监测人流高峰,AI算法优化维护周期,连紧急呼叫按钮都暗藏健康监测芯片。而西区街道“长者饭堂”的智能取餐系统,更让烟火气与数字化擦出火花——刷脸取餐时,系统自动关联老人健康档案,营养师远程调整菜谱。
当然,改造背后的治理哲学更值得玩味。从“政府下单”到“众人点菜”,居民议事会开进了凉亭茶座,改造方案在“线上投票+线下听证”中反复淬炼。就像南区街道长征小区的改造,最初只是外墙、楼梯翻新,最终演变为保留居民记忆的集体回忆——征集“长征回忆”老物件、老故事,设置“怀旧阁”打造特有的集体印记。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这场始于颜值提升的变革,早已超越物质更新层面。当智能快递柜与粤剧私伙局共享同一空间,当旧单车棚变身社区共享办公区,我们看到的分明是城市文明的DNA重组。正如改造后的柏苑新村咖啡店标语所言:“老房子的皱纹里,藏着城市的年轮密码。”
改造后的幸福新村面貌焕然一新,分外整齐、干净和有条理。( 摄影|文波 )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