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全国两会上热搜话题不少,住建部“关于2000年前城市老旧小区全部纳入城市更新改造范围”尤其受关注。住建部要求,因地制宜实施改造。也鼓励地方探索居民自主更新改造老旧住宅。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在范围已经扩大到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要在去年新增100万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改造规模。
在中山,“去老城区打卡”已成为年轻人的接头暗号。在那里,人们发现曾经破旧的小区改造后焕发出新风情,有的复古,有的时髦,但无一例外都变得“好用”起来。小区周围的店铺也因此越开越多,越开越“网红”,吸引着更多的人赶来排队“尝鲜”。
年轻人涌入旧社区打卡,只是中山老旧小区改造成果的一次检验,更多居住其中的人感受到的才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安居。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城市发展,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2年、2023年、2024年,中山市连续3年将老旧小区改造列入十件民生实事,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一个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实现“逆龄”蜕变。
老小区里的新时尚
“墙面青苔都被清理了,这些漫画公仔墙好亮眼”“楼道地面、墙面进行了翻新,还增加了扶手,真的好方便”“现在孩子回来,也有位置停车了”……3月5日上午10时,家住中山市东区街道花苑社区花园新村的陈结仪买完菜后,回到小区与街坊闲聊起来,几人说起小区的新变化,脸上挂满了笑容。
松苑社区裕华楼小区因地制宜实施改造后“旧貌换新颜”。(摄影|余兆宇)
老旧小区聚集的东区街道花苑社区一带,去年以来逐渐成为了年轻人追逐打卡的热门地,每到周末节假日便人气高涨。在花园新村,多种颜色撞色拼接形成的马赛克外墙,配上俏皮的公仔,吸引许多年轻人赶来打卡。距离花园新村不远处的柏苑新村紫荆阁内,辖区空地被改造成名为“花苑·蝶舞”的镂空大平台,成为不少年轻人拍港风婚纱照的取景地。
因打卡而来的年轻人,却在这里“遇见”了有二三十年历史的“新小区”。这些小区空间经过重新梳理变得开阔起来,绿化小巧玲珑,大多有休闲广场,健身娱乐设施齐备,老人和儿童友好,停车位、充电位有序排列,楼房外立面经过清洗或修缮,几乎看不出“岁月的痕迹”……“完全没有想到,老旧小区现在是这样的,我都想住过来了,毕竟老小区的地理位置一般都比较好。”正在花园新村打卡的小陈同学开玩笑的话语中有几分认真。
而对于即将动工的威力村小区,花苑社区也计划保留村子原本有关威力洗衣机的历史特色,并结合周边假日广场、万象汇等商圈文化,打造出兼具商圈文化和工业风格的特色小区。
花苑社区的“逆龄”蜕变是中山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缩影。从2022年起,中山连续3年将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纳入“十大民生实事”和《政府工作报告》,并于2023年相继启动改造266个老旧小区。2023年住建部专项评估显示,中山老旧小区改造群众满意度达93.7%。2024年,中山200多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立项和方案评审,其中开工132个小区,完工小区77个。“高分答卷”背后,是改造方案与群众关切问题的“双向奔赴”。
黄润琳是一名社区规划师,也是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他和父母居住的石岐街道莲峰新村在2023年完成了一期改造,今年片区又启动二期改造,涉及富兴新村、雅豪花园、莲峰新村和莲柏新村。“二期启动前,我运用之前社区搭建起的楼栋长体系,发动所有居民积极参与改造方案沟通,过年期间也毫不停歇,与住建部门深入沟通,一条一条修改确认。”黄润琳介绍,在居民、社区和住建部门的努力下,二期方案应该说是得到了居民意见的“最大公约数”,“效果一定会不错”!
在中山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上,怎么改、改什么,都由居民说了算。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山在老旧小区改造上花足了“绣花”功夫,“一区一策”,不搞“一刀切”。改造前充分聚焦居民“急难愁盼”问题,摸清小区家底,了解配套设施和服务短板,做到“问需于民”;改造中邀请居民对工程质量、进度、文明施工等全程监督,做到“问计于民”;改造后通过走访、问卷等形式进行满意度回访,鼓励居民参与自主管理,做到“问效于民”。
在满足居民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需求的同时,中山还邀请专家、社区、设计团队和居民共同深化设计,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追求,精细提升社区文化品质,力求将老旧小区“改得更好”。
烟火气燃旺旧街巷
走进石岐街道从善坊旧街区一间娘惹菜馆,如同走进马来西亚街边一间嵌进时光里的茶餐室,骑楼、吊扇、炎热、雨水,似曾相识的旧味、旧记忆……南成行是从善坊第一家进驻的主题文化餐厅。老板赵崇斌寻得这处侨房,希望做成一间像博物馆一样的餐厅,提供地道美味的同时,展示娘惹文化。
去年5月,从善坊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升级项目正式完工,改造范围涉及“一坊三巷”,包括从善坊、共和巷、观音巷和郭家巷。“作为中山市香山古城活化项目的第一个小单元示范工程,这个项目是香山文化的‘历史小名片’。”石岐街道香山古城保护活化中心主任田湘攸介绍,在改造与活化过程中,当地引入国乐培训、美术工作室、陶艺作坊和茶艺休闲等多种文创产业。
在连片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中,中山还对传统侨房等承载历史文化的建筑实施分级保护,既更新城市,也留住乡愁。改造过程中,通过召开现场协调会,邀请专家、学者和群众等代表齐聚一堂,就改造内容集思广益。
采访中,田湘攸匆匆赶往从善坊一间侨房,几位从美国回来寻根的中山乡亲及其后人正等着他,“他们在我的视频号看到了从善坊的变化,想回来看一看家乡,有机会的话,可能也会在这里做些事情”。
孩子们正坐在裕华楼小区改造后的公共空间纳凉。(摄影|张景天)
裕华楼小区公共空间改造后的羽毛球场上,大人陪孩子一同锻炼。(摄影|张景天)
距离从善坊不远的“白水井”近些年来受到年轻人的喜爱,聚集了许多特色咖啡、轻食店,也有一批扎根本地二三十年的“地道中山味”。2023年年底,石岐街道启动白水井片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历经9个月建设,成效显著。目前,白水井大街入驻近30家网红餐饮店,业态正在不断迭代升级,年轻人越来越喜爱在这里“扎堆”消费。
在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街区不断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曾经“濒危”的历史建筑焕然一新,受到年轻人喜爱的网红街更加红火,老旧小区改造让生活的烟火气越燃越旺。
“改好”更要“管好”
“改好之后,效果不知道能不能一直保持下去?”小区维护是陈结仪、黄润琳和中山住建部门工作人员共同挂心的事情。
西区街道去年下半年改好的西苑新村,正由街道保安公司接管;东区街道松苑横街小区也由街道企业接手,逐步建立起规范的物业管理制度;石岐街道洪家基片区小区改造完成后,引入专业运营单位进行日常维护,并入驻了不少餐饮业态,实现收益由居民共享……老旧小区既要“改好”,更要“管好”。
据介绍,在写好“老旧小区改造”的“后半篇文章”方面,中山已有57个小区推行“EPC+O”引入物业管理模式,28个小区落实业主自我管理,22个小区落实街道保安公司提供物业管理,9个小区由社区兜底管理,6个小区引入专业化物业服务企业,其他已改造完的小区也均优化原有物业管理。
“中山正推动老旧小区改造从‘物质空间提升’转变为‘社区综合治理’,确保老旧小区实现‘建管并重’和‘长治久安’。”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中山老旧小区改造正在加速推进,2025年已纳入动态储备库超300个小区,改造计划小区数将跃居全省前列。2025年-2027年,我市将继续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对居民群众的迫切改造需求“应改尽改”,践行国家提出的“2000年以前建成的城市老旧小区都要纳入改造范围,因地制宜实施改造”,并将全面推进城中村整治提升(微改造)项目,重点是聚焦“一老一小”,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增补托育服务设施、儿童活动场地。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查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