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盼到了,这一天我等了30多年。”提及老旧小区改造,家住中山市东区街道竹苑社区松苑横街小区的陈俭娜打开了话匣子,直言天然气管道入户是件天大的好事。
2023年8月,东区街道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投入1.12亿元对32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松苑横街小区便是其中之一。长达近5个月的改造,原本衰颓的老旧小区大变样,松苑横街小区474户居民,也彻底告别了30多年“扛罐上楼”的历史,自此正式用上了天然气。
松苑横街小区。(摄影|张景天)
见到陈俭娜的那天,阳光和煦、清风微拂,她正与同小区的姐妹义务帮邻居改裤脚。老式缝纫机发出清脆的“哒哒”声,几人在“衣”心“衣”意裁缝店内,有一搭没一搭聊着天。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93年,30多岁的陈俭娜搬进了松苑横街小区,是该小区第一批住户。
回忆起曾经的生活,沉重的液化气罐是怎么都绕不开的话题。“每次都要等送气工上门,有时候他们还不按时来,甚至要排队等。住在5楼的我,还常常看送气工的脸色。”提起液化气的“送气史”,陈俭娜笑得格外大声。她坦言,那时候为了节省液化气,煲汤都用电饭锅,只有炒菜时才用一下液化气,家里用上天然气也成为她一直以来的心愿。
2015年,陈俭娜的孙子出生后,她便前往照顾,这一待就是3年。2018年年底,她重新回到家中拨通送气工电话时,却被告知要缴纳滞纳金。“我这几年都没有充气,凭什么要交滞纳金。”一气之下,陈俭娜挂了电话,之后大半年时间一直用电磁炉生活。直至2019年6月,她在邻居的介绍下更换了一家液化气公司,才得以再次用上液化气。经过这一事件后,她对使用天然气的想法更强烈了,也曾和小区邻居前往公司咨询安装天然气入户的事宜,但因各种原因不了了之。
2023年的夏天,事件终于迎来转机。作为小区的热心大姐,她第一时间知道了老旧小区改造的消息,天然气管道入户是其中一个子项目。知道要装天然气的时候,陈俭娜开心了好久。老旧小区改造完毕燃气装好之后,她成为第一批受益者。陈俭娜笑得合不拢嘴:“再也不用为等送气工而烦恼了,再也不用靠电饭锅煲汤了,可以随便用燃气了,真的很方便。”
“老旧小区改造当然好了,现在要什么有什么。”与陈俭娜不同,李雪贞对楼道单车房的亮灯改造赞不绝口。以前,楼道的灯都是业主自己装的,其他人无法控制,每次上楼都要打开手机灯照明。特别是她的单车房在楼道尽头,狭长漆黑的楼道一度让她心惊胆战。老旧小区改造后,楼道全部加装了感应灯,只要人走过或者摩托车经过,灯就会自动亮起,这让李雪贞格外安心,再也无惧摸黑爬楼。
老旧改造带来的变化远不止于此。曾经杂草丛生的绿化带变成了色彩斑斓的儿童乐园:秋千架旁新装了防摔软包,小朋友在玩具小木马上上下跃动,连最调皮的小男孩都能在此乖乖排队。竹苑社区工作人员胡诗华介绍,以前狭窄的单行道重新规划了停车位;破旧铁门刷漆穿“新衣”;楼栋换上新门牌,快递小哥再也不用在巷弄里转圈;杂乱无章的“三线”被整齐地梳理;锈迹斑斑的外墙被清洗干净。
如果说老旧小区的硬件改造是“美面子”,那么诸多便民服务和休闲娱乐空间的增加,则是“强里子”,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原本闲置的绿化带,被改造成了“城市幸福加油站”,里面设有竹梦书房、楼栋长工作室、近邻议事厅、共享工具房、“衣”心“衣”意裁缝店、活动室等。正如那“哒哒”作响的老式缝纫机,不仅仅是缝补邻居的衣裤,更缝补着邻里间的温情。
一个周末傍晚,陈俭娜5岁的孙女和10岁的孙子,在小区内跑跑跳跳,涨得小脸通红。陈俭娜望着焕然一新的家园,忽然想起几个月前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一句话:“改造不是刷层皮,而是要让大家真正住得舒心。”此刻她也懂了——那些被修剪的树木、规整的管线、新增的充电桩,都在讲述同一个故事:老旧小区的“面子”与“里子”,都该属于生活在这里的人。
社区公园里长辈正在陪孩子玩。(摄影|张景天)
正在打乒乓球的居民。(摄影|张景天)
书房内部。(摄影|张景天)
松苑横街小区凉亭。(摄影|张景天)
社区花园一角。(摄影|张景天)
编辑 刘永盛 二审 明剑 三审 查九星